July 23, 2025
點亮希望,讓夢起航
文字:李珊雅 、文宣組、翁淑理
拍照:菲律賓文宣組、顔榮華、蔡思凝
主題:點亮希望,讓夢起航(Shine a light, Let dreams take flight)
時間:2025年6月27日至29日
地點:慈濟菲律賓志業園區(馬尼拉)
營隊學員及人數:大三、大四助學生約110位
營隊工作人員及人數:應屆畢業助學生約85位;志工與慈青共約35位
參與地區:馬尼拉大岷區、宿務、納卯、三寶顏、美骨、怡朗、邦邦牙
主辦:慈濟菲律賓分會
總人數:約230人
摘要:
2025年6月27日至29日,來自菲律賓七個地區約110位的大三、大四助學生齊聚慈濟菲律賓分會志業園區,參加「點亮希望,讓夢起航」第三屆助學生營隊。配合菲分會精心策劃的靜態營隊課,應屆畢業的助學生主導規劃動態課程。85位應屆畢業生,35位志工和慈青一起承擔營隊工作人員。
內文:
「生而貧窮不是你們的過錯,但相信未來你們都能”出人頭地”,並成為翻轉他人命運的人。」在2025年6月27日至29日舉辦的第三屆大專青年助學生營隊中,
慈濟菲律賓分會現任執行長楊國英在結營前語重心長向來自全菲律賓七個地區的大三、大四助學生及助學生應屆畢業生們如是說。
楊執行長並向助學生門分享「自己年幼時父母為養育八個孩子,精打細算在家煮好午飯,才送去學校給他們吃,每次開學也要向學校申請學費減半」的往事,鼓勵學子們奮發向上,為自己未來美好人生點亮希望,讓夢啟航。
◎圓滿畢業點燃希望|青年自立翻轉命運
今年是慈濟菲律賓分會深耕安心助學教育方案的第31年。148名助學生應屆畢業生中獲得所讀學校優等生(Magna Cum Laude)的有31人,榮譽生(Cum Laude)有33人、其他獎項有5人,拉丁榮譽獎有69人,過半數以優等生畢業。營隊中慈濟菲律賓分會特別為現場應屆畢業助學生舉行象徵性頒獎畢業證書儀式。
慈濟菲律賓分會自1995年在馬尼拉大岷區展開中小學助學,2005年拓展至高等教育,2021年更深入全菲律賓各省地區,秉持「社會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希望在教育」的信念,協助無數學子和他的家庭翻轉命運。
2025年6月27日至29日,來自菲律賓馬尼拉大岷區、宿務(Cebu)、納卯(Davao)、三寶顏(Zamboanga)、美骨(Bicol)、怡朗(Iloilo)、邦邦牙(Pampanga)七個地區,110位的大三、大四助學生齊聚慈濟菲律賓分會志業園區,參加「點亮希望,讓夢起航」第三屆助學生營隊。85位應屆畢業生,35位志工和慈青一起承擔營隊工作人員。
◎慈濟教育的循環愛|助學生化身營隊生力軍
「教育是最有力量的改變工具。」慈濟菲律賓分會深信:幫助一位學生,便是翻轉一個家庭的希望。本次營隊邀請應屆畢業生從助學金接受者轉為營隊主力、規劃者、引領者,展現青年自立、自信與自覺的生命力,讓愛與感恩的教育在彼此心中扎根,啟動夢想,展翅高飛。
助學生應屆畢業生們在營隊中承擔各個功能組,發揮專長,展現活力與創意,實踐「青年帶領青年」的使命。並邀請已畢業在社會上有成就的助學生校友們來營隊分享自己努力奮鬥的生命歷程,激勵學子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勇敢追夢。
營隊設計將同地區的學員分散到十六小組裡,鼓勵學員跨區交流與合作。每組皆有志工隊輔貼心陪伴,幫助深入了解來自各個地區的助學生可能面臨的特殊挑戰或困境並做記錄,在每晚的隊輔會議時回報給社工,方便日後持續追踪協助。營隊並設有傑出學員獎和傑出小組獎。
營隊負責人克莉絲汀(Cristine Mae Udarbe)
, 即將畢業於菲律賓師範大學技術與生活教育學士的她分享「今年的營隊讓我們與七個地區的學員們結下深厚的友情。營隊的體驗讓我們更珍惜慈濟的文化,如各年紀志工們的敬業精神。我們學到很多,也珍惜這一切,這是我們最大的福報,因為其他基金會只給財物協助,不能給予我們,像慈濟所提供的資源。更重要的是,我們學到在學校教室內無法學到的知識與智慧。」
營隊負責人艾倫(Aaron Kyle Genares)分享:今年的營隊主題是「點亮希望,讓夢起航」。因此我們設計的活動著重於學員的夢想,發掘他們的自身優勢及待改進之處,並將其作為推動自己、讓夢想起飛的動力。今年的課程亮點包括禮儀之美,環保、素食,學生們也體驗自己煮素食料理的樂趣。還有志業園區巡禮的活動,以「趣味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透過蘊含慈濟人文的遊戲讓大家能夠更認識慈濟志業園區裡的靜思堂、小靜思、小木屋及美善生活空間。到了晚上,還會有名為「星夜星語」的分享活動,聚焦於學員們目前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回顧過往的辛苦經歷,這一切都讓學員受益良多。
◎活力營歌展團魂|飛吧,我們出發!
今年的營歌《展翅高飛》也是將畢業於菲律賓師範大學的三位助學生(自右到左)的協力之作——雷安卓(Leandro)營隊祕書、克莉絲汀(Cristine)營長與保羅(Paolo),作詞者保羅分享:「我們以「飛行」作為意象,象徵助學生在人生旅途中即使遇到亂流與挑戰,仍能勇敢啟航。感恩慈濟作為堅實的領航者」。這首旋律輕快、情感奔放的營歌,靈感來自學員真實的奮鬥歷程,傳遞從困境中振翅高飛、擁抱夢想的希望之力。在靜思堂裡,學員們隨著音樂齊聲高唱「飛吧,我們出發!」的動人旋律,熱情起舞,舉手投足皆是正能量的流動。
營歌的創作過程,也受到一起籌備助學生營隊課程的分會同仁,慈青助學生校友及授證委員洪茜莉,慈濟教育志業窗口郭麗莉等人的鼓勵與指導,讓這首既溫暖又充滿鼓舞力量的歌曲,成為整個營隊的靈魂象徵,凝聚了青年們共同前行、勇敢逐夢的力量。
◎深入慈濟人文|園區巡禮與趣味學習融合
今年營隊中,課務組還精心設計「志業園區巡禮趣味競賽」,透過實地走訪與互動遊戲,讓學員們在歡笑中深入了解慈濟的精神核心。走進靜思堂,學員們透過「傳播靜思語」的遊戲進行默契與溝通訓練——從抽出一張英文版靜思語起,需一人接一人地傳話,直到最後一人在白板上找出相對應的菲語版本。這過程不僅考驗記憶與聆聽,更象徵慈濟「好話要傳下去」的精神。在美善生活空間中,則是回收再生物件的尋寶挑戰。桌椅、吊燈、裝飾品在巧思改造後成為風格獨具的佈置,鼓勵青年發現「惜福」與「環保」的無限可能。
小木屋巡禮-證嚴上人最初修行的地方,學員們了解到克難、克儉、克苦的慈濟精神。上人秉持一念「不忍眾生苦」的強大願力,從一間不起眼的小木屋發展成今日遍佈全球的慈濟志業。在「靜靜伸出援手」遊戲中,學員們須靠彼此合作與信任,克服障礙完成任務,象徵慈濟在人們最無助時伸出援手,也培養彼此信賴與團隊精神。
而在人文課程中,慈濟志工施議淞與施映如的分享,引導學生從歷史與宗教的角度看見慈濟超越宗教的愛。從上人如何帶領靜思精舍師父自力更生,乃至海燕風災後重建聖嬰教堂的歷程,都說明慈濟始終站在人性的角度發揮關懷。當神父再度請求重建資金時,上人不但沒有拒絕,還說出「我知道本來就不夠」,這句話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慈濟的大愛不分族群、不計條件、不問信仰,只問苦難在哪裡。
◎實踐佛法與大愛|聽見真實故事的震撼與啟發
課程中特別邀請陳金捧講師引導學員學習「如何有效表達情感與看法」。他以「你最不喜歡父母或祖父母的哪個行為?」為提問,逐條記錄學員的回應,引發全場共鳴與真情流露。隨後更透過角色扮演,模擬親子衝突情境,他如何在面對孩子情緒升起時,學會放下身分與對錯,轉為關心孩子的感受,引導對話與反思,展現深具啟發力的教育智慧。
另一堂由校友主講的孝道課程,分享自身成長於貧困家庭、體會父母長年飢餓仍將食物讓給孩子的記憶,以及在老人院聽見長者悲傷問句:「為什麼是你在餵我?我的孩子呢?」搭配感人短片,引發學員深刻的孝親省思,許多人熱淚盈眶,並動筆寫下給父母的誠摯信函。
今年新增的財務管理課程,也廣受助學生好評,透過情境討論,學員學習如何制定預算、儲蓄與投資策略,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成本差異,並實際應用於家庭生活中。來自納卯東南菲律賓大學的阿維琳分享到:「營隊中我最重視的是財務管理,它讓我具備規劃家庭開支與追求財務穩定的能力,成為更能幫助家人的一份子。」這些課程不僅落實品德與實用知識的傳遞,也讓學子從心啟動,強化責任感與孝親行動力。
為開拓視野、深化認同,營隊特別安排外省助學生參訪華裔博物館(Bahay Tsinoy),走進結合歷史與文化的場域,了解自宋代以來的中菲交流與華人貢獻。從實景中藥鋪、街坊蠟像、當代貢獻廳到烈士廳,學員深刻感受華人如何由外來者轉為社會積極參與者,並在菲律賓經濟、文化與公益領域留下深遠影響。
◎隊輔深耕用愛陪伴|在祝福中收穫生命啟發
隊輔吳茱莉分享,原以為只是單純的陪伴角色,卻在過程中深受啟發,見證了人與人之間真誠連結的光輝,尤其在孝道課程中,她身為女兒與母親雙重身份,更加深了對親情的反思與共鳴。她還為每位小組學員寫內有靜思語的祝福包,期許學員們日後生活有法度、有方向。
另一位隊輔 喬絲琳(Jocelyn Ardeño )感動地表示,學員雖然年輕,卻有明確目標與堅定信念,她深刻體會到:「陪伴與信任,比物質更重要。」因此她也一再鼓勵學員,將來有能力時要回到慈濟,成為他人的貴人,延續這份愛的力量。
許多在生活組服務的學員,尤其在齋堂支援的孩子,更深刻體會到志工的辛勞與慈悲,對志工們從心生起感恩之情。有學員說:「以前坐著上課很輕鬆,今年看到志工們在廚房與齋堂裡忙進忙出,才知道一餐飯背後有多少付出。」
慈濟教育志業窗口郭麗莉分享「這三天的助學生營隊,見證到陪伴的深遠影響。學員們雖然家庭經濟有限,但他們從課程中學習自我管理、理解孝親意義,並成長為更有責任感的青年。」
三天的課程,學員不僅收穫了自我覺察、孝道、溝通與財務管理等生活技能,更從講師與慈濟助學生校友們誠懇敞開的生命故事中,看見自己也能從低谷中翻轉。
深信營隊的圓滿更是另一段新生命旅程的開始──學員們將帶著慈濟給予的溫暖、信心與力量,展翅高飛,走向人生下一個更寬廣的天空。









